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从KN95口罩标准发展 看我国呼吸防护装备百年历程

发布时间:2021-08-05发布人:浏览:

      呼吸防护装备是用于防御缺氧空气或空气污染物进入呼吸道的防护用品。从防护原理上来讲,呼吸防护装备可分为过滤式呼吸防护装备和隔绝式呼吸防护装备;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普通用途呼吸防护装备和应急逃生用呼吸防护装备。

      我国呼吸防护装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34年河南省巩县建立的防毒面具工厂,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生产防毒面具,解放区军民也曾为对付日本军队的毒气袭击而制作过一些简单的防毒口罩。1954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呼吸防护研究机构,随后在“一五”期间陆续建立了防毒面具生产工厂,这为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呼吸防护装备的研究、设计、试验、生产、配备和评价创造了条件,并逐步形成我国呼吸防护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呼吸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陆续展开。1988年,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2)组建后,呼吸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非常活跃,各类呼吸防护装备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我国呼吸防护装备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KN95口罩标准的“开放发展期      

1979年,我国开始启动编制GB 2626《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1981年批准发布了第一版GB 2626标准。与此同时,1986年我国首次制定发布GB/T 6223-1986《自吸过滤式防微粒口罩》、GB/T 6224.1-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总泄漏率的试验方法》等一系列呼吸防护装备标准。1992年,我国对GB 2626-1981进行第一次修订,按照当时国家标准清理整顿的工作要求,将GB 2626转化为推荐性标准,即GB/T 2626-1992。




KN95口罩“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3年SARS爆发,按照GB/T 2626—1992标准生产的口罩已无法满足呼吸防护需求。同年,TC 112开始启动GB/T 2626标准第二次修订工作,于2006年批准发布GB 2626—2006,标准性质由推荐性标准改回强制性标准,成为相关产品许可(QS)发放的检测依据。GB 2626—2006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即过滤效率和泄漏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世界主要国家相关标准在技术指标方面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后来出现的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历次公共卫生事件中,按GB 2626标准生产的KN95口罩发挥了显著防护作用。2013年前后,民众对于雾霾等颗粒物防护需求出现快速增长,符合GB 2626标准的KN95口罩开始大批进入日常百姓消费领域和工业以外的职业防护领域。

与时俱进、唱响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标准化事业全面提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2017年TC 112启动GB 2626标准第三次修订工作, 2019年批准发布GB 2626—2019。修订后的GB 2626—2019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产品的技术要求,与2006版标准相比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完善呼吸阻力指标和方法;二是完善呼气阀的气密性;三是对视野的部分指标进行了修改;四是增加了实用性能、可以重复使用口罩的清洗和消毒的预处理。GB 2626—2019与国外先进标准保持了协调一致,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规范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防护装备产品性能,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以来,GB 2626标准作为最先制定的一批呼吸防护标准,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多个国家采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按GB 2626标准制作的KN95口罩被列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抗疫物资,为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的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GB 2626标准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防护理念的提升相互促进、共同成长。通过修订和实施GB 2626,不断带动我国相关产业更新换代,同时通过标准的技术引领作用,助推国内企业在呼吸防护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升级,促进我国呼吸防护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保护广大劳动者和普通公众的生命安全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